马背上的若尔盖
征订类别: ()
第1版 第1次印 (18元)
内容介绍
该书第一次以一本书(其实是一篇散文)的形式,按个人行走、红色长征、部落历史的线索,全面展现了若尔盖的自然风光、山水地理、人文历史、民情风俗等;第一次创作出一个马背民族的部落传奇;第一次以文学的方式讲述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长征故事。全面展现了那片土地、人民、宗教对生命的包容力,是对那片神秘、广袤的草原的博大内蕴的礼赞。为了使该书不仅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实用性,后面还增加了旅游指南方面的内容及景点的精美图片等。
目录
爱的草原天堂的翅膀 /3
骑马 /7
夏日草原 /10
旅途吟唱
奔向若尔盖 /15
草原日出 /18
若尔盖之晨 /20
佛光笼罩的达扎寺镇 /23
岭分两川 /27
郎木寺 灵魂栖息的香巴拉 /30
黄河落日 /38
长征追忆
泪浊长河 /43
走过包座 /47
跃马巴西道 /51
元帅的外甥 /55
部落蹄音
部落寻踪 /63
雪覆若嘎 /66
劫后余生 /71
背井离乡 /74
凤翔降扎 /77
龙出生天 /81
花湖春暖 /85
虹桥飞渡 /88
岭嘎尔多?若嘎王国 /94
在“若嘎部落”茶馆里 /99
精彩行程
概况 /105
适合去的时间 /107
特别提醒 /108
县城到县内各景区主要路程 /109
交通 /110
食宿 /113
自助旅游线路 /116
自驾车行程 /117
推荐线路 /118
注意事项 /122
胜景一搜
黄河九曲第一湾 /131
达扎吉祥善法寺 /134
热尔大草原/花湖 /136
郎木神居峡 /138
降扎温泉 /141
梅花鹿自然保护区 /143
巴西会议会址 /145
包座战役遗址 /146
包座原始森林 /148
潘州古城遗址 /149
藏族风情
服饰 /153
饮食 /154
炊具器皿 /155
住房 /156
坐卧用品 /157
婚姻家庭 /158
称谓姓氏 /159
姓名 /160
丧葬 /161
节庆 /162
礼仪和禁忌 /163
宗教信仰 /165
附录 若尔盖地区的土官老民制度 /167
跋一 姐姐为弟弟著书当责编跋 /177
跋二 读《马背上的若尔盖》 /181
作者介绍
朱辅国 网名一字无价、三独,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德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有十年媒体工作经历,在省、市报纸、杂志作记者、编辑工作,现任德阳广播电视报编辑部主任。作品散见于国家级和省、市各级报纸杂志,不少文章被多种散文集收录,主编(执行主编)图书一部,参编图书一部。2009年被评为德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工作者、德阳九大爱鸟人物。样章试读
精彩在线
序三作为行者的辅国
杨轻抒
谷岳和刘畅写了一大堆关于旅行的书,但是很显然,在他们的书里,纯记录式的东西比思考和细节要多。他们的书之所以能吸引人,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走过的地方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无缘涉足的。北美洲的风物,南美洲的况味,我们一辈子都难以体会。而对于那些地方,在网上我们固然可以查到资料,而且很详细,却仅仅是资料,没有作者自身体验的加入,难以打动人。所以,即便谷岳、刘畅们更浮光掠影些,哪怕那些记录再简略和潦草些,因为他们的确是亲自走过,所以我们也很容易被吸引过去。
关于若尔盖,我曾经去过一次。从德阳到都江堰再溯流而上,路上遇上部队演习,摇摇晃晃地跟在五百多辆军车的屁股后边干着急,那些士兵们坐在卡车厢里“幸灾乐祸”地冲我们笑。一直走到深夜十二点,才到目的地。到了,又没了住宿,最后是同学的朋友给我们联系到了草原深处的帐篷,稀里糊涂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起来,东方一匹横梗而过的青山挡了视线,大雾里,那些花朵、河流、板桥、围栏以及牛马的影子闪闪灼灼。我一直以为天还早,但是,当我们上路,车爬上山坡,才发现太阳早就升得老高了———山的那一边,金色的草原铺展开去,赤橙黄绿青蓝紫,恍若彩练当空舞。
若尔盖的早上,被太阳照耀的皮肤像被针刺一样热辣辣地难受,而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同样像针刺一样不自在———那是大冬天把手放在冰水里的感觉。不过,草原真的很美,花开满眼,淹没了不远处废弃的小土房的房顶。在土房子的前面,窄窄的银色的河流婉转,似一部交响乐中的某处复滑音,飘然而过。
对于类似体验,辅国在书里有着很细致的描写。相比较之下,辅国写得更干净利落、更神采飞扬。“那时的它,静静地停伫在高耸于郎木大峡谷西北面的秃岩上,峰头的山岩被夕阳镀上了一层赤金,它略缩着头,像极了一个身着绒羽立领装、披了黑色披风的王者”,这是写鹰;而当读到“经幡被罡风翻动,诵完长长的经文的喇嘛在地上煨桑,蓝色的轻烟弥漫着,天葬师开始解剖已走完现劫人生的藏民。秃鹫,这种展开翅膀两米多宽,能卷起一股旋风的天堂使者,就会用100公里每小时以上的速度,从四面八方赶来,把一生一世虔诚信佛的教民的灵魂带入天堂”,我已经开始感叹辅国在一头鹰的展翅之中,体验到了超凡脱俗完全属于灵魂的体验。非特定环境不能激发人内在的、远离尘世的内心纯净,而能准确抓住这种感觉并予以准确的表达,可谓高手。
“欢娱终短,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把爱情揣在心里,把吉祥如意的龙达撒向风里,搬牧开始了他们的夏秋游牧生活。太阳依然直射,天依然那么高远、湛蓝,这鲜花织成的原野,平静得如一张铺开的棋盘,白的羊、黑的牦牛,星星一样散落其上。一个惯于行走的异地人,在一朵蘑菇伞下,头枕背包,等待,等待和身下的大地一起慢慢枯黄……”等待和大地一起慢慢枯黄,这种感觉的准确性与延展性,在多如牛毛的旅行散文中也是不多见的。谷岳、刘畅们因此显得更实用主义并流于俗气,其旅行只是身体的位移而非精神的放逐。
“我总是在迫不及待中奔赴而去,不管是从松潘翻尕力台进入若尔盖,还是从鹧鸪山过红原进入,车后急驰闪开的山山岭岭,都像一道道不断开启的天地之门,容我进入一种博大、开阔和旷远。”我很喜欢这段话,这种移形换位类似武侠小说里的“缩地功”或者电影快放镜头的写法,令人晕眩,令人惊喜,也充分展示了辅国浓缩文字的功力。
书里的每一篇都不长,像把一次长长的行走分成一段一段的乐章。正是这种独自成篇又浑然一体的方式,让行走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次疲劳的奔命。所以,对这本书的阅读,是一次精神上的旅行而非阅读一本若尔盖旅游指南。
在我的印象中,辅国是那种走的地方不算多,但是显然每一次出行都显得行者十足的人。他通常更注重行走间的细节和乐趣而非对某一氛围的把玩与回味。辅国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那种思维和视线的流动切实可感。如果说一个地方通常给我留下一份感受似的东西,在回忆里呈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氛围的话,辅国走过,却带着一身的花花草草风风雨雨。在对于旅行的理解上,辅国更沉醉、惊喜于行走间发现的乐趣而非目的地。这种乐趣显然生动得多,有意思得多,也更接近旅行的本质。比如在云南泸沽湖,他可以跟一个加拿大女孩搭讪上并同行数天,同处一室多日而相安无事,这对于我来说,一开始就是一个遥远的不可想象的情色故事。
辅国是个会过日子的人,他身上的某些过日子的技能,却正好与一个行者的能力需要相投合。比如他挺能泡泡菜,泡个泡菜他能写一堆文字,有理论、有依据、有实践,交代用料像个植物学家,谈发酵过程像个化学家,说到泡菜的味道像个美食家,文字有盐有味。而一个行者也正好必须具备虽然简单却必需的自理能力。他还会烧鱼,专门请教专业厨师,然后回去实践,据他说是甚得真传,理由是他女儿对他大力夸赞。又比如他喜欢钓鱼,一个人蹲到河边钓得风生水起,还不忘给我打电话,说河里的鱼自己跑到岸上来了———可以想象,一个行者如果在旅途中需要自己给自己弄到食物,那么钓鱼应该是技能之一。
把辅国比作一个行者,还因为其性格中的某些特质。朋友们都知道他做事细致,这细致表现在收拾渔具的时候一定要把每一样东西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放红线虫的塑料泡沫他都要洗了又洗。有时候他在家里,大家在楼下等他,一直等到你头皮发麻忍无可忍,他还在电话里不紧不慢地说,马上马上———所以诗人宋光明送给他一个非常干脆的雅号:朱摸摸———摸,在四川话里就是拖拖拉拉的意思。但是,要承认,写这部书,要是没有他“摸摸”的性格,可能呈现给读者的就真成浮光掠影枯草乱飞了。
身处现代社会,很多人都过得心急火燎,辅国性格中却有着很固执很稳当的一面。他炒股,从来不做短线,买了,放那儿,过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去看,翻了好几番。这种处之淡然的性格,对于一个行者来说也是必需的。一路上过于风风火火,则不像旅行,像路过了。作者都是过路的,还能给读者留下些什么呢?
我一直认为,这本书里的文字是辅国所有文字中写得最好的,是一个真正的行者的散文。拆开来看,是单篇散文,合在一起,却提供了一片有着足够魅力的风景。从散文的角度读,大有可推崇之处;从旅行的角度看,又具有足够的诱惑力。旅游习惯与作品文风结合得水乳交融,文章风格与个人性格结合得天衣无缝,文体需要与文字处理结合得精当微妙。在这个领域,这本书可谓达到了相当的境界和高度。
2011年8月
(杨轻抒:著名作家)
书评
标题: 行者无疆
作者: 邓文国:著名诗人、作家,德阳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日期: 11-09-30 15:55:20
来源:
书评:
辅国是一个有悟性的行者。
认识辅国是因为他的姐姐辅华。那时我正编一个小报,当儿科医生的辅华为小报写了一点小文章,因而熟识。
有一天晚饭后,我在家看一个电视剧。有人敲门,进来的是辅华,后面跟着一个面黑的小伙子,她说这是她的弟弟辅国,从彭州刚调过来。当时我被电视剧吸引着,嘴里跟他姐弟俩说话,眼里还看着电视。姐弟俩告辞时我送他们到小区门口,约好再来。
过两天果然来了,是辅国一个人。他说他就在离我家很近的外贸包装厂,递过来几篇小文章,他写的啥我说的啥已记不清了。熟了以后他回忆说,那天我给了他鼓励———我说他是一个能写文章的人。
从那以后,辅国隔三差五就到我家来了,有时是晚上来,有时是星期天来,见我看书,也不打扰,在我书橱里抽一本书就开始读。读累了,我要出去散步他也跟着,一边走一边说他老家的故事。说他父亲擅长说书,在敖平镇上的茶馆,水平不亚于李伯清;说他小时候受到的偏宠———见大人喝酒也要用筷子头蘸一点,以致才几岁胸前常挂一个小酒盅……
辅国善饮,却不多喝。在我家里也是有酒小酌,无酒也罢。我们也到野外喝酒,记得有一天晚上在绵远河边,我们一边走一边闲聊,聊到兴头上了,我们一人拿一瓶啤酒咬开盖子就喝。那晚他说了很多,说了他的得意、孤独和许多无奈。当晚我们都唏嘘不已。
我觉得他把我当知己了,也就视他为一个小兄弟。有了活动通知他参加,有了吃食叫他一起分享。就连我的女儿,几天没见到他,就要问朱叔叔咋没有来呢。
不久,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尽管他一直视我为他的师父。古人说:“交友要有几分侠气,为人得存一颗素心。”为人为友,我们都有自己的原则。
我对辅国说过我属马,奔跑的命。跟属马的人走久了自然成了行者。我们一起走了彭州、阿坝及德阳的几乎所有地方。走一处我们写一处,写了互相交流切磋。后来他所在的那个外贸包装厂倒闭了,他更是一个自由人,独行侠似的满天飞。辅国从泸沽湖回来,拿来一篇写泸沽湖的文章。看完,我说:“不错,这个台阶终于走上来了!”
后来,他先后在德阳日报、德阳广播电视报和成都的一家杂志社就职,每一处都干得有声有色。
再后来,听说他又去了阿坝的若尔盖采风,回来后也不见他的踪影。过了一段时间,他说他写了一部10万字的书稿———《马背上的若尔盖》。
听书名,我就觉得很不错,有一种豪迈之气。
若尔盖我们同去过,我还被那匹枣红马美美地摔过一回。回来还想再去,却被许多混事阻隔了。辅国竟自去了,还写下了那么多的文字。
许多篇什我都非常喜欢。
他说他是骑着马走完若尔盖的,《骑马》就有了情和景的交融。读《马背上的若尔盖》后,那个马背上的行者和“每天都在马背上翻滚的人们”的影子就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泪浊长河》写那个白河的故事,轻灵而美丽;《跃马巴西》,那条有着象征意义的小道,现在看起来不经意,但在1936年那段历史风云中却是惊心动魄的。经过生死考验,这条小道上终于走出来了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杰出代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文章最后一段很漂亮,由于作者的介入,诙谐而机趣,看似不经意,却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气度。
散文集最后一部分《部落蹄音》,主要写达尔吉与贡波旺姆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建立的“岭嘎尔多?若嘎”王国,神秘而浪漫。“达尔吉忘记了饥渴和疲劳,追赶着凤凰,眼看就要追上时,却被一只俯卧着的雄狮挡住了去路。勇敢的达尔吉当然不会畏惧,迈步就想跨过去。不料那狮却渐渐地高大起来,越来越高,成了一匹横亘于他面前的高峻的山峰。凤凰的影子消失在了山的那边。达尔吉要翻过去,但他在爬,那山也在长,他始终越不过那卧狮的脊背。”这一幅流动的画面神秘、美好!
若尔盖离太阳很近,被阳光宠爱。若尔盖的人们生活虽然还比较艰苦,但是他们内心没有萎靡猥琐的阴影,像阳光一样炽热坦荡。如水般清澈的明眸里闪烁出友善,黑里透红的脸膛上绽放出纯真。这我深有体会,就连包座牧场里那个姑娘递给我马缰时的那一丝狡黠透出的都是阳光一样的洁净。
文章的写法,实在是法无定法。华山上有副对联说:“云在山头登上山头云又远,月在水面拨开水面月更深。”我想辅国可玩其中之味。
我不能说辅国的文章篇篇都好,但是我可以说辅国不断地在为我们提供观赏的文本。
辅国还爱鸟,是德阳有名的爱鸟者。古书上说:“人为灵,鸟为半灵。”鸟有美喉,发生命之声。爱鸟者,皆通天地之气,自然之妙。
这个世界越来越现实,但是这个世界的现实感和真实性却越来越少了。我们越来越难辨真假(人、事、物),极大丰富的物质里充满着假冒伪劣,我们处处感到的却是可用物质的匮乏,有时我都觉得进入真假难辨的思维盲区了。在这种混沌的情况下,许多人早已被裹入物欲的洪流中去了,辅国还沉浸在性灵的活动中———写作和爱鸟,难能可贵。
“星星落处,是你家。”是活佛说给达尔吉的谶语。我想也应该是行者的归宿。
行者无疆,辅国还在路上。我相信,他也会像达尔吉一样,在行走的过程中建立他自己的精神王国。
2011年8月
标题: 《马背上的若尔盖》专家推荐
作者: (蓝幽:著名诗人)
日期: 11-09-30 15:52:38
来源:
书评:
二十多年前,读昌耀的诗集《慈航》,油然想起了普希金的《高加索的俘虏》,想起了西部歌王王洛宾。昌耀是20世纪80年代最具个性的杰出诗人,只是文学圈外知晓其人的不多。这三位我所敬重的诗人(我一向把王洛宾视为现代中国最优秀的行吟诗人)有过相似的人生际遇,那就是他们都曾被放逐到自己祖国的边陲,与当地的少数民族为伍。看起来这是悲剧性的,因为并非出自本人的意愿。但恰恰是环境险恶的异乡,成就了他们诗人的令名和身后的荣光。23岁就被流放的普希金,在荒凉的山野中写出了《高加索的俘虏》,承认自己被那里粗犷的自然和同样粗犷但是淳美的人情所征服;王洛宾半生漂泊在青海和新疆,沉浸在西部诸民族原生态的歌音之中,他写的歌曲几乎成了解读西部情怀的密码,以至被当地的歌手奉为歌王;昌耀则成了把他从死神手中拯救出来的藏族阿妈的女婿,在青海高天远地那孤独的帐篷中,滋育出决绝尘世的悲悯。
他们是重生者。逆境有如人生的大洗礼,使他们宠辱皆忘,回到了人的本真。他们用诗和歌布施,并非刻意地为我们证明人性的大善和大美。
二十多年后,读到辅国贤弟的《马背上的若尔盖》,又使我想起了这三位诗人。辅国在他这些文笔流畅的散文中,毫不掩饰他对曾经建立过“岭嘎尔多?若嘎”王国的那片土地的艳羡和热爱,仿佛那里就是他的梦中老家,山水草木,皆觉亲切。那些轻 的彩幡,转动的经筒,蓝天下盘旋的鹰,草原上奔驰的马……他用“油画”来形容迥异于内地的地貌景观,实际上也隐然有“粗犷”、“壮美”的意涵;毕竟不同于竹梢柳丝、雾霭小桥的川西平原,那是细腻柔美的水墨丹青。不过,他更属意的还是那些纯善豁朗的若嘎子孙,是他们延续了那大河源上衍生的文化形态。从风土到人情,他渐渐理解并深入到若嘎后裔们的心灵,试图解释这种地域文化与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态文化之间的差异。散文集的最后一部分“部落蹄音”,作者在对那个消失的古王国的追根溯源中,自己不经意地享受着古今混沌、亦幻亦真的异域风情。他说,为时八天的旅行,让他忘情地心会于一个“千年等待”。在我看来,这已经超越了观光的赏心悦目,乃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生命意向的叠合了。
领略到这些,我终于在现实中看到了一个用心去拥抱原始自然的例证,并由此而彻悟人们何以要离开故土去寻访太古之美。这些可敬的人不是逃逸,而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生命回归。
当下已经是信息时代,我们每天从各种传媒中接收到的奇闻趣事不知凡几,只要你愿意,坐在家中也可以遍览全球。某些视频图片或文字描述也许能撩拨起你的兴趣,加上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于是激起你实地体验的冲动。当你如愿以偿,身临其境,大饱眼福、口福、耳福以后,终又回到你出发的地方。你积累了谈资,存储了录像和图片,收罗了奇特美妙的纪念品,可以绘声绘色地向亲友证明你的“不虚此行”。随后,你会有下一个目标,你的收获也绝不雷同。如果总是这样,你会成为出色的旅行家、一个异域风光的忠实纪录者,你的人生也会丰富多彩,但你可能永远只是现在的你。只有当你突然发现你所到的“别处”更像你的故乡,你能读懂那里生活着的异族人的每一个细微表情,尔后一种依恋恒久地萦系着你的时候,你才可能成为心胸博大、神思澄明的另一个你。
这需要机缘,那是一种被放逐或自我放逐的浪迹天涯的心态,与“梦里寻他千百度”的情境的巧遇。而即使是一个数度环游世界的旅行家,也未必能有这样的机缘。我很羡慕辅国贤弟已经触摸到这种机缘。此前我还未曾看到他有如此洗炼轻松而又蕴涵深厚的文字。“动于衷发而为文,至言也。”显然,他得益于这次非凡的若尔盖之旅。因此,我真诚地建议读者不要浅表地把这本书纯然作为旅游指南一类的读物,我自己宁愿将其当作一个皈依的旅人的心迹。在这个自然与心灵同时遭遇污染的星球,能找到一隅净土让我们守护自己,相信这是很多人心向往之的。那些一直在求索生命意义的人,于逆旅中豁然灵犀通慧,恍若在异乡找到久别的家园。那种超然物外的归属感,将引领我们审视来路,沉思前途,好自为之。
2011年8月10日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