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
征订类别: (一般图书 →引进版图书 →引进版心理学畅销书 )
第1版 第3次印 (31元)
第1版 第4次印 (31元)
第1版 第5次印 (31元)
内容介绍
该书谈的是家庭,书中详细叙述了人格在家庭系统中扭伤的心理历程。主要内容有:家庭是一个系统,健全家庭之素描,不健全家庭之素描,上瘾的父母,家庭的黑暗死角,我是坏孩子,康复的三个阶段等。目录
译序楔子悲剧中的悲剧
第一章 绪论——危机潜藏的家庭
羞愧感:灵魂之病
羞愧感与健康的羞愧
遗弃导致羞愧
假我出现--
家庭规则
强迫性/上瘾行为
害人的毒性教条
孩子的信念
假我的发展
由社会学看毒性教育
难以察觉的“乖顺”
本章摘要
第二章 家庭是一个系统
生命的形成
家庭系统理论
整体论
家人关系
新的信念
家庭规则
满足家庭的需求
不同排行的孩子的特征
家庭催眠状态.
家庭催眠状态之循环作用
第三章 健全家庭之素描
何谓成熟
情绪——行动之下的能量
何谓功能良好的婚姻
谁是健康尽责的父母
五种自由
有效的沟通
功能良好的家庭规则
公平的争吵
良好及有效的家规
家庭责任
第四章 不健全家庭之素描
五代家庭图探讨
一个简单的算术
在权力斗争中力求完整
不准自我陶醉
丧失自由
意志残障
家庭角色
文化及次文化的界限
第五章 上瘾的父母——家庭中的强迫行为
遗弃
强迫性家庭概说
强迫性/上瘾行为
情绪上瘾
思想偏差
酒瘾(参见图5一1)
饮食失调(参见图5—2)
宗教狂(参见图5—3)
工作狂(参见图5—4)
第六章 家庭的黑暗死角——性暴力与肢体暴力
解离经验
性侵犯者
乱伦的家庭系统
来自暴力家庭的孩子
受虐者与暴力行为难以割舍
习得的无助感
虐待家庭为封闭系统
第七章 我是坏孩子——家庭中的情绪虐待
愤怒、性以及情绪能量
循序渐进地发展
第八章 共依存——真正的家庭病根
求生存的行为
社会共识中的相互依存观点
第九章 康复第一阶段:重振意志——寻找一个温馨的家
让残障的意志康复
自我的形式
我的投降和康复
我的新家庭
寻回自己
复原的初期
十二步骤复原计划
第十章 康复第二阶段:寻回自我——一粉碎原始的咒语
解除咒语
把羞愧具体化
对于治疗的需求
经验的修正
离家
治疗成果的维护
第十一章 康复第三阶段:返璞归真——走入真我
内在旅程
放松对自己的控制
未完成的自我需求
信念的力量
内在的生命
我的故事
作者介绍
约翰·布雷萧,他是一个传奇人物,出身于酗酒的家庭,神学院毕定后进入修会·立志传教,却因毒瘾被强制送入戒毒中心。现为心理辅导及著名的公共电视制作主持人。他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讲述家庭理论,并以自身的经验印证人会受伤亦会康复的信念。精彩在线
任何一个孩子都无法接受父母亲的缺陷和不正常,因为未成年的孩子十分的无助,充满依赖感,无法再面对父母不完美的事实。因此,大自然会给孩子一种保护方式,是让他们拥有一段以自我为中心的岁月。在这段孩童的岁月中,他们具有许多神奇而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这些方式是孩子们将父母理想化,而把错误及缺陷归于自己,这样他们才能得到安全感而继续生存下去。在这些不合理的童稚思想中,孩子一方面把父母理想化,另一方面却内化了父母对他们的批判。其实,在那些批判中,常常充满了父母对他们本身不能接受自己的部分。而后,孩子又把这些缺陷及难以接受的部分,投射到别人的眼光中。于是,孩子仿佛在心中重复收听、收看那些引起他们羞愧的眼光和批评。孩子会依照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自我。如果他经常因为发怒、悲伤或好奇而被父母羞辱,那么,每当他有这些感受,他就会觉得羞耻,到最后对自己所具有的一切情绪、需求和欲望都感到羞耻。由于这些内心挣扎和分裂的过程太过痛苦,孩子被迫发展出一个假我-----一个按照文化或家庭需求而塑造成功的面具,或是一些僵硬的角色。认同假我久了之后,就会忘记自己真正的感觉和需求,与真我逐渐分离;真我退缩到意识层面之外,不容易再接触到,而由内化的假我部分形成自我概念,即使度过充满幻想的时期,开始拥有逻辑思考能力之后,仍然会一厢情愿地将父母理想化。
书评
标题: 《家庭会伤人》读者评论
作者: 读者
日期: 11-04-02 13:32:12
来源:
书评:
这本书的封面,就是一份很好的说明,很多家庭成员之间正进行着相互伤害和相互援助这个不能自拔的过程。
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方向,这本书的研究成果,缩短了我探究咨客的内心的时间,咨询中很多人的问题来自于家庭,读了这本书,家庭中的一些伤害,就变得清晰,治的方法和经验也值得借鉴。
尽管每个人的问题是千差万别的,但很多模式,后果,感受都是相通的。
这本书引进中国,对人们关注自己的家庭,关注自己的成长历程,解析自己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你在家庭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温暖,就应该看看这本书,给自己一条救赎之路。
标题: 《家庭会伤人》读者评论
作者: 读者
日期: 11-04-02 13:31:24
来源:
书评:
这本会从追溯童年及家庭互为影响的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成人之后面对一些事情会有某些应对,某些情绪反应。
其实现在越长大,越觉得自己的一些个性、习惯、处事方式,的确都和过去小时候养成的有关,不管是好习惯,坏习惯,好的思维模式,坏的思维模式,其实都是年幼时候建立的。尽管,成人也是可以改的,但早年的经历还是起到了不可轻易磨灭的作用。
而要认清曾经的笔墨如何改写了今日的人生,只有从过去成长的土壤里去找寻今日发芽滋长的根源在哪里。
好像如果你要问,你是吃了什么才会长这样,或身体这样·
我不能回答你说,某年某月吃了啥饭啥菜,造就了今日的我。我只能说,过去所有吃过的五谷杂粮肉类蔬菜,经过一些列变化,成为了今日的这个我的血肉和体质。其实每个细小单位都是构成今日的一种积累。这样的比喻如是,关于你的个人,关于你个人的某种个性,甚至说话方式,音量大小,都不是没有理由变成现在这样的。
而这本书,就是从家庭这个层面来分析的。该书的作者曾是一个在神学院学习工作多年的牧师,也曾是一个被毒瘾酒瘾缠身强制送入戒毒戒酒中心的病人,在心灵的高层要求,与身体的欲望交战中,不断被啃噬,被挫败的人,可想而知,道德感及强的犯罪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是怎样的自我折磨的。
但是,当多年以后,曾经的这样的经历,不再成为创伤,而恰恰成为他的财富,可以完全感同身受的去教益别人,并让自己成为最真实最好的见证。
一切的经历,都不是没有理由的吧。至少那成就了你生命的丰富,不会因为过度贫乏而不自知,无法帮助别人,拯救别人。
没有真正痛过的灵魂,不是最好的安慰者。